本文為節選內容
如需更多報告,聯系客服
或掃碼獲取報告

工業級無人機與消費級無人機最大的差別來自于,消費場景的不同所帶來產品性能差異化。消費無人機主要面向C 端的航拍、娛樂等休閑用途,強調便攜性和易用性;工業無人機主要面向B/G 端的企業客戶或專業領域,強調功能性、穩定性和行業適配性, 兩者技術路線分化明顯。因此,工業無人機在工業設計上更復雜,定制化程度更大,下游需求也更廣闊。
從全球看,無人機最早起源于軍事領域,早期承擔著多種關鍵軍事任務,如充當靶機用于訓練,執行偵查、情報探測任務以及進行攜彈打擊等。在那個階段,無人機憑借其獨特優勢,為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支持,成為現代軍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美國歷史上第一架具有實用型的AN/USD-1 無人偵查機,美國的U-2 無人偵查機、“烽火”-147 型等軍用無人機在越南戰爭中執行了3400 多次偵查任務。
20 世紀80 年代,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開始探索無人機在民用領域的應用,民用無人機步入起步階段。2008 年至2014 年,信息化、任務載荷、衛星導航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這些技術的進步催化了無人機在軍事和工業領域的應用。在軍事方面,無人機的性能和功能得到極大提升,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在工業領域,無人機開始涉足多個行業,逐漸展現出其獨特價值。自2014 年起,無人機產業迎來了重大變革。隨著無人機產業鏈的不斷完善與成熟,飛控與導航技術取得飛速發展,使得無人機具備了小型化、智能化、低成本的顯著特點。這些優勢為無人機的普及和廣泛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迅速崛起,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與此同時,工業無人機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巡檢、安防監控、農林植保、測繪與地理信息等眾多領域實現了廣泛應用,成為推動各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無人機行業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國內起步較晚,但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尤其在民用無人機市場,截至2023 年6 月底,我國無人駕駛航空器銷量占據了全球約70%的市場份額。幾組數據看,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2023 年中國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達1174.3 億元,同比增長32%;2023 年末全行業注冊無人機共126.7 萬架,同比增長32%;中國無人機運營企業數量19825 家,同比增長31%。


這種后發優勢如何形成?可歸納為四個方面:
第一,技術路徑的差異化帶來的“彎道超車”。美國等國家早期以軍用技術驅動民用市場,而中國則是通過民用市場的需求反哺技術升級,例如,大疆的飛控系統最初針對消費級場景研發,隨后才擴展至工業級和部分軍用領域。
第二,核心技術得以閉環。中國在無人機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占全球70%以上,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技術來源國,中國制定的無人機技術標準已通過國際民航組織(ICAO)推廣。以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的龍頭企業大疆創新(DJI)為例,在2006年成立初期,即明確了“飛控、云臺、圖傳”的三個關鍵研發方向,2013 年推出完全自研的一體化無人機Phantom 1(“大疆精靈”系列之一),依靠簡單的操作、實用的功能、極低的價格直接成為市場的爆品,無人機由此被推廣至大眾消費市場。
這種在飛控、傳感、避障等核心技術領域形成的閉環生態為企業構筑了極高的商業壁壘。
第三,完整的無人機產業鏈支撐。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無人機產業鏈,涵蓋從芯片、傳感器、電池到復合材料、飛控系統等全鏈條生產環節,本土供應商的協同效應使企業能夠快速迭代產品。另外,規?;a顯著壓縮了成本,以大疆為例,其依托珠三角的成熟供應鏈,將無人機機架生產流程優化為輕量化設計和分段制造,降低材料浪費和制造成本,使其產品價格僅為美國同類產品的50%。
第四,政策支持。2015 年至今,《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關于促進和規范民用無人機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重磅文件相繼出臺,推動國內無人機行業快速發展。
在目前民用工業無人機領域,除了大疆創新、縱橫股份、極飛科技等傳統的工業無人機廠商,政策紅利釋放剛性需求、軍用技術民用化降本增效、多元化戰略對沖軍貿風險等也促使諸多軍用無人機企業也開始發力民用領域。如中無人機圍繞我國氣象探測需求研制“海燕”氣探系列無人機(翼龍-2、翼龍-10),面對我國應急通信需求,在應急管理部牽引下成功研制翼龍-2 應急型。航天彩虹的彩虹-4 無人機于2024 年11 月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國內首張大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特殊適航證,申請大型民用無人機標準適航證的相關取證工作也已經有條不紊地開展。基于彩虹系列無人機平臺,航天彩虹多年來在我國民用領域,特別是自然資源部8 家應急測繪單位、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加格達奇航空護林站森林防火以及航空物探、應急通信、海洋監測、人工增雨等領域不斷開拓創新填補業界空白,并開展常態化的飛行作業。